万里独横戈、折戟沉沙铁未销、矛与枪、横槊赋诗、醉里挑灯看剑、黄金错刀白玉装、青龙偃月刀、禅杖、杀手锏、浑铁点钢叉……
看到这些中国老兵器的大名,是否勾起你曾经想要成为一代大侠的少时梦?
《中国老兵器说谜》是一套短文配图,关于中国老记忆的丛书。作者擅丹青,图皆自作。
丛书内容准确详实,深入浅出,极具趣味性和知识性。丛书可阅读也可收藏,对钟情故旧物事的读者尤是。
万里独横戈、折戟沉沙铁未销、矛与枪、横槊赋诗、醉里挑灯看剑、黄金错刀白玉装、青龙偃月刀、禅杖、杀手锏、浑铁点钢叉……
看到这些中国老兵器的大名,是否勾起你曾经想要成为一代大侠的少时梦?
《中国老兵器说谜》是一套短文配图,关于中国老记忆的丛书。作者擅丹青,图皆自作。
丛书内容准确详实,深入浅出,极具趣味性和知识性。丛书可阅读也可收藏,对钟情故旧物事的读者尤是。
聂鑫森,湖南湘潭市人。1984年至1988年,先后在北京中国作协鲁迅文学院及北京大学中文系就读。为中国作协会员、湖南省作协副主席。 从事文学创作四十多年,发表作品近千万字,有百余部中、短篇小说被各大选刊转载,二十多部中、短篇小说被译成英、法、日、俄、越南等文字介绍到国外,出版英文版小说集《镖头杨三》……
五十年前,当我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到了春节,最希望得到的玩具,是一件木头兵器。长柄的关刀、矛、禅杖、方天画戟,短柄的宝剑、单刀、锏,或者是橡皮做的匕首,当然还有铁皮和木头制作的手枪、冲锋枪,只要得到任何一件,都会欣喜若狂。接下来,就是男孩子们极心醉的军事游戏了,或是群体的攻和守,或是两人之间的“搏杀……
唐代诗人郎士元在《送彭将军》一诗中写道:“双旌汉飞将,万里独横戈。” 戈是我国最具民族特色的兵器,在甲骨文中“戈”字熠熠生辉。“戈,平头戟也”(《说文解字》)。戈为钩兵,是种平头不用于直刺的戟类兵器,小枝向上则为戟,平之则为戈。这是个象形字,从弋,弋表示其柄,上有一横,像其横刃。 到春秋战国时,戈被……
唐人杜牧游赤壁而写了《赤壁》一诗,写景抒怀,脍炙人口。“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诗中借用的是三国时的一段史实。 “折戟”二字令人思量,诗人为什么选用戟这种兵器,而不是戈、矛、剑、刀呢?这是因为戟是一种自战国时即开始使用的著名兵器,造型独特,杀伤力强,一直延续……
《三国演义》第一回载:“张飞挺丈八长矛直出,手起处,刺中邓茂心窝,翻身落马。” 矛是最古老的兵器之一,攻击方式以突刺为主。远古时代,先民将兽角或尖状石镞绑在木杆或竹竿上,用来猎捕陆上野兽或水中鱼鳖,这就是矛的雏形,以后逐步演变成一种兵器。商代已出现青铜制的矛,战国时则有了钢铁铸造的矛,并广泛用于战争……
在中国古老的兵器中,槊就是此中的一种,翻阅历代的典籍,我们会经常见到关于槊的记载。 《南齐书·垣荣祖传》说:“昔曹操、曹丕上马横槊,下马谈论,此于天下可不负饮食矣。”《三国演义》第四十八回《宴长江曹操赋诗,锁战船北军用武》,写出了曹操横槊赋诗的英雄形象:“时操已醉,乃取槊立于船头,以酒奠于江中,满饮……
书和剑,在古代最为文人喜爱,谓之书剑生涯。佩剑既是一种身份,又是尚武精神的表现,加上满腹诗书,便是文武双全的象征了。现代的文人当然无佩剑的殊荣,案头唯有书而已,但这种书剑生涯的意趣却时时活跃心中,或诗文或绘画,予以阐述。我家藏的《宋省予册页选集》中,便有一幅《检书烧烛短,看剑引杯长》的工写相兼的画,……
宋诗人陆游吟道:“黄金错刀白玉装,夜穿窗扉出光芒”(《金错刀行》)。指的是一种短柄兵器,以黄金装饰刀鞘,以白玉装饰刀柄。 唐诗人李贺在《南园》诗中也豪唱:“男儿何不带吴钩,收拾关山五十州。”史载春秋时吴王阖闾曾铸宝刀金钩,故后世称吴钩,是一种短柄弯刀,“单刃,刀身宽阔且略微弯曲,而刀柄的部分也见弯曲……
《三国演义》中关云长所执的兵器是青龙偃月刀,又称为冷艳锯,但据典籍记载,在宋以前还没有这种形制的兵器,可见是作家出于文学塑造的需要。 《武器事典》说:“长柄刀如名所示,为长柄长刀身的武器。这是一个很广泛的名字,其实包含了许多类型的武器。到了宋代成为军队的常用武器,但应该在早前就存在了,其起源可追溯到……
《三国演义》第一回写道:“云长造青龙偃月刀,又名‘冷艳锯’,重八十二斤。” 小说中所说的“青龙偃月刀”,属于铁制的长兵器,“青龙指的是刀上雕刻的青龙花纹,偃刀大概是指其形像半弦月吧”(郑树荣《武林拾趣》)。又因其刀刃如冷利而漂亮的锯齿,故又称其为“冷艳锯”。 但在汉代是否就有这种形制的兵器呢?著名学……
《水浒全传》第四回《赵员外重修文殊院,鲁智深大闹五台山》中写道,出了家的鲁智深,去了一家铁匠铺,请铁匠用上等好铁打造一柄禅杖和一把戒刀。经反复磋商,铁匠同意“好生打一条六十二斤的水磨禅杖与师父,使不动时,休怪小人,戒刀已说了,不用分付,小人自用好铁打造在此”。 禅杖原为佛教用物,“用竹或苇制成,以软……
相传所谓的十八种兵器,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孙膑和吴起等人所界定的,当时分为“九长九短”,短兵器是指“刀、剑、拐、斧、鞭、锏、锤、棒、杵”,锏便是此中的一种。此后,虽十八种武器略有变化,但锏的地位则巍然不动。明人谢在杭的《五杂俎》亦云:“十八般,一弓、二弩、三枪、四刀、五剑、六矛、七盾、八斧、九钺、……
《水浒全传》第四十九回写道:“登州山下有一家猎户,兄弟两个,哥哥唤做解珍,兄弟唤做解宝。弟兄两个,都使浑铁点钢叉,有一身惊人的武艺。”第七十七回又写道:“来的步军头领解珍、解宝,各拈五股钢叉,又引领步军杀入阵内……” 《辞海》云:“叉,歧头的用器。”又有“刺;取”的意思。 它最早是作为生产工具而出现……
在明人吴承恩的《西游记》中,随唐僧到西天取经的猪八戒,原为犯了天条遭贬的天蓬元帅。孙悟空在高老庄将他降服后,他也就成为了唐僧的弟子。小说第十九回,详细地描写了他们之间的厮杀,一个是用金箍棒,一个是使上宝逊金钯。 孙悟空讥笑猪八戒手中的兵器:“你这钯可是与高老家做园工筑地种菜的?”而猪八戒却炫耀这钯:……
《诗经》中,写以斧伐木的诗,我们都很熟悉,“坎坎伐檀兮”(《伐檀》);“伐木丁丁,鸟鸣嘤嘤”;“析薪如之何?非斧不克”(《南山》)。正如荀子在《劝学》中所言:“林木茂而斧斤至焉。” 斧,作为一种生产工具,可说源远流长,“原始人类,即知拾利石为劈器。法国考古界所谓石拳,英美考古界所谓手斧者,常为数十万……
电影《神鞭》中,主人公所用的兵器“神鞭”,是蓄在头上的一条长长的辫子,“鞭”声响处,人仰马翻,威力无穷。 鞭,自古及今,是驱赶牲畜的用具,其形制有软、硬二类,软的是柔藤、皮条、绳索等,硬的则有木条、竹枝等。鞭在我国很早就成为兵器中的一种,战国时所界定的十八般兵器中,鞭位列九种短兵器之中。 《武器事典……
“杨林便说:‘这个认得小弟的好汉,他原是盖天军襄阳府人氏,姓邓名飞,为他双睛红赤,江湖上人唤他做火眼狻猊。能使一条铁链,人皆近他不得”(《水浒全传》第四十四回)。 在林纾所写的笔记文《李明甫》中,写了一个善使长铁链的勇士李明甫,他的长丈许的铁链尾端系一小铁锤,技法极精。“明甫出链,立断墙上,贼且近,……
在白夜、沈颖所著的《天桥》一书中,叙说了老北京的一位奇人怔米三:“他穿一身肥大的黑色衣裤,走起路来,晃晃荡荡的,手里一双铁链流星锤,每一个有二十斤重。” 司马迁的《史记·留侯世家》则记载张良为报秦始皇遣大军灭韩之仇,派遣力士守候在博浪沙,用一百二十斤重的短柄铁锤投掷出去,因误中副车,秦始皇才死里逃生……
钩是一种古老的兵器,《汉书·韩延寿传》说:“铸作刀剑钩镡。”颜师古注:“钩亦兵器也,似剑而曲。”在战国时所称的十八般兵器“九长”中,就有“挠钩”。在钩类兵器中,有单钩、双钩、鹿角钩、虎头钩、护手钩等,或长柄或短柄。 京剧传统剧目中的《盗御马》,讲述的是清朝时,窦尔敦在口外连环套聚义,闻梁九公口外打围……
《诗经·卫风·伯兮》载:“伯也执殳,为王前驱。”殳是什么?是一种“古代撞击用的兵器。竹制,长一丈二尺,头上不用金属为刃,八棱而尖”(《辞海》)。《周礼·考工记·庐人》的注则云:“殳用多根细竹捆扎而成,首端有八楞,无刃,长一丈二尺,设置在兵车两旁,王车的众猛士执殳作前驱。”这样看来,殳是一种棍棒类的打……
在明代,屡犯我沿海地区,进行疯狂抢劫杀戮的日本侵略者,谓之倭寇。典籍中高度赞誉的抗倭英雄是戚继光。“据云戚继光等将帅,因他种长、短兵器,辄遭日本良刀砍断削折,乃创造此种多刃形之长兵(筅),用铁,且可用江浙坚竹为之,以此抗倭,曾屡获胜利”(周纬《中国兵器史稿》)。明代的兵书《登坛必备》、《武经》、《武……
镋,是一种比较罕见的兵器,典籍上称它诞生于中国的明代。镋,又叫镋钯,“形如马叉,上有利刃,两面出锋,刃下横两股,向上弯。可以刺击,也可以防御,兼矛、盾之用”,又说它,“形如半月,有柄”(《辞海》)。 但这种兵器,并非中国独有,十五世纪至十七世纪,如西欧的蝠翼镋、意大利的弗留里月牙镋。“蝠翼镋正如其名……
拐杖是老人或体弱者用以扶持助行的工具,多为木、竹所制。长者与身高或高于顶,用者握在适当位置即可;短者,用手握在端头的横勾或横木上。《礼记》说:“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九十者,天子欲问焉,则就其室。”身份显赫的男性老人用“龙头杖”、女性老人用“凤头杖”。 在小说和戏剧中,宋代……
《中国兵器史稿》中,说到清代的“索系暗器”,就有“飞爪”。这种兵器为一绳一爪,爪是用钢铁制成的,像人的手掌,但掌面略短,共五指,除大指外,其余四指均为三节,指尖锐利,每一节相连之处很灵活,装着极小的控制机关。“掌面空其中,上有五洞,即每指插入之处,中用一半圆形铁环横贯五指之末端,更于掌之后部,嵌入一……
明代学者谢在杭所著的《五杂俎》中,提及“十八般武艺”中,有“白打”一项。白打就是不借助任何兵器,以拳脚功夫制敌。跑江湖卖艺的,多以拳脚示技,因此俗称“卖拳头”。 “拳头,屈指向内而紧握的手”(《辞海》)。作为一种徒手武艺,称之为“拳术”,按其内容结构和运动形式,有长拳、南拳、太极拳、通臂拳、形意拳等……
弓箭是人类最古老的武器之一。在我国山西朔县峙峪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就曾发现距今二万八千年前的弓。《考工记·弓人》中,记载了制弓的“六材”,为“干(木、竹)、角、筋、胶、丝、漆”。 箭,又称“矢”,箭头名“镞”或“镝”。最早的箭镞,由石头、兽骨或蚌壳磨制而成。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有了铜镞、铁镞。西周……
凡写战争题材的的中国古典小说,毫无疑义地会说到“弓弩”,如《水浒全传》称:“强弓硬弩,射住阵脚”(第六十三回)。《六韬·豹韬·林战》则说:“弓弩为表,戟楯为里。”弩与弓虽隶属于同一个类别,但形制却是有别的。 弩是用机栝发射的箭,“弩弓用一弓形曲体之木为臂,臂上置弓与机,其前端再置粗铁丝制长方形架,架……
《水浒全传》第七十回,名曰《没羽箭飞石打英雄,宋公明弃粮擒壮士》。“城中有个猛将,姓张名清,原是彰德府人,虎骑出身,善飞石打人,百发百中,人呼为没羽箭。”张清与双枪将徐宁交战时,“斗不到五合,张清便走。徐宁赶去,张清把左手虚提长枪,右手便向锦袋中摸出石子,扭回身,觑得徐宁面门较近,只一石子,可怜悍勇……
在古代战争中,攻城与守城的战例屡见不鲜。攻方逼近城下,架云梯、持兵器而上;守方则以弓弩、火器射杀,以滚木擂石及其他东西抛掷,进行顽强的抵抗。“北京城内,着仰大名府起差民夫上城,同心协力,守护城池,准备擂木炮石,踏弩硬弓,灰瓶金汁,晓夜提防,如此可保无虞”(《水浒全传》第六十三回)。 因弓弩、火器有专……
尺,是一种量长度的器具,在我国周代就已经开始使用了。一尺等于十寸,十尺为一丈。而历朝历代,一尺的长度是略有差异的。它的形制是扁窄而长,所用材质,有木、竹、石、玉、象牙、金、银、铜、铁等。但在明代以后,尺作为量具之外,还演变成一种兵器,谓之“铁尺”。 因尺是一种生活中常见的物件,因此在古代典籍中,关于……
镰刀,在我国的大江南北,是最常见的小型手工农具,用来割稻、麦、高粱、柴、草。短柄的称小镰,长柄的为大镰。镰刀以钢铁打制而成,有平刃、弯刃、锯齿刃之别,刃坚背厚。小镰又叫“砍镰”,大镰的别称为“钐镰”、“钐刀”或“大刀”。 《武器事典》说镰作为兵器使用,始于明代,这恐怕就有些不准确了。封建社会的历朝历……
在我的出生地湘潭,旧时代的脚夫,为人肩挑货物翻山越岭,有一首《扁担歌》流传至今:“硬木扁担两头尖,千斤重担不卸肩。豺狼虎豹休挡路,扁担如刀砍破天。”这“豺狼虎豹”指的是野兽,也包括劫道的歹人。在遇到危急情况时,他们抽出扁担,便是一种趁手的兵器。我还听“脚行”的老一辈说过,干这一行除了身强体健之外,还……
家具的坐具中,有椅有凳。“椅,梓也”(《说文解字》),即梓类树,俗称山桐子,后世椅子之椅,有靠背,是从倚靠之义得名。“凳,没有靠背的坐具”(《辞海》),当然也没有扶手,有方凳、圆凳、长条凳、小板凳、春凳等。 在汉代时,凳只是床上的脚踏,还不是一种坐具,“凳,凳床也”(汉·刘熙《释名》)。最早作为坐具……
《战国策·燕策三》记载:荆轲奉燕太子之命刺杀秦王,以献燕国督亢的地图为名,藏匕首于图中。秦王展图,图尽而现出匕首,荆轲持之刺秦王,不中,后反遭杀害。这就是“图穷匕见”成语的出处。《史记·吴太伯世家》说:“使专诸置匕首于炙鱼之中以进食,手匕首刺王僚。” 从中可看出匕首是一种短小锋利、便于藏匿携带的兵器……
近代著名翻译家林纾,在他的《畏庐小品》中,有一则《庄豫》。“庄豫一名庄芋,台湾巨盗也。能以飞镖于百步之外中人,无不死者。” “镖,一种暗器,形如矛头,用以投掷伤人”(《辞海》)。这种投掷伤人的镖,又称飞镖。在古代典籍中,常可见到“金镖”一词,因其以金属制成,故云。金镖,又叫“斤镖”,每支重约一斤,乃……
在中国古典小说《封神演义》、《西游记》中,充满稚气而又勇猛的哪吒,是个让人喜爱的人物,脚踏风火轮,手舞长枪,臂上还套着一个日月乾坤圈。这个圈可手舞用于近战,可投掷作暗器伤人,威力极大。在佛教经典中,他称之为护法神。 在中国兵器的划分上,这种圈状兵器归入“手掷暗器”之列(《中国兵器史稿》)。《武器事典……
鸳鸯这种水禽,在中国素被尊之为坚贞爱情的文化符号,生生死死厮守在一起。“翠翘红颈覆金衣,滩上双双去又来”(唐·吴融《鸳鸯》);“双影双伴,双心莫违”(唐·李德裕《鸳鸯》)。 在体育和武术中,有许多招式也以“鸳鸯”冠名。 《水浒全传》中的高俅,在未发达之前,不过是个破落户子弟,但有一门绝技,会踢足球。……
周纬在《中国兵器史稿》一书中,辟专章谈到清代暗器,“手掷暗器”中就有“飞铙”。 铙是一种古代军乐器,“小钲也。军法,卒长执铙”(《说文解字》)。铙的形制,似钲而小,体短而长,有短柄中空,插于木柄可以手执之,使用时口向上,以锤击之而鸣。军法规定,百人为卒,卒长负责执铙。“钲,似铃,柄中,上下通”(《说……
掷箭,始于周代的投壶之制。《礼记》载:“投壶之礼,主人奉矢,司射奉中,使人执壶。主人请曰:‘某有枉矢哨壶,请以乐宾。’” “投壶自然必备壶与矢。壶一般为三尺高,两旁有耳,广口大腹,颈部细长,壶装满又小又滑的豆子,很有弹性,若投矢用力过大,已投进的矢也会弹跳出来。矢,多用丛生灌楛或棘的茎做成,因这两种……
中央电视台首播的电视剧《走西口》中,有一个重要人物“徐木匠”,侠肝义胆,武艺高强。他是个木匠,斧、锯、刨、钉是他日日操持的工具。他善飞钉,以手指捏住铁钉掷射出去,百发百中。这种飞钉,应归入“投掷暗器”之列,与飞镖、飞剑、飞叉属于同一个类型,只是形制更小更轻。 “刺,尖利像针的东西。如芒刺、鱼刺”(《……
《吕氏春秋·长攻》载:“先具大金斗,代君至,酒酣,反斗而击之。”高诱注:“金斗,酒斗。金重,大作之可以杀人。” 金斗,应是金属所制,故名。又因其分量重,加之使用者力大劲足,以其打击或掷击,确实“可以杀人”。 斗,是我国古代的量具。《说文解字》称:“斗,十升也,象形,有柄。”斗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呢?“口……
在《西游记》中,孙悟空及群猴们所盘踞的花果山,自然是果树蓬勃生长,尤以桃树为盛,所结之果实,可供它们尽享。当敌人来犯时,它们除了手执兵器进行战斗外,硕大的桃子也成了武器,嘻嘻哈哈地向敌人抛掷。 在远古时代,先民遇到危急情况,手中仓促中又没有可执之武器时,以抛掷果实自卫,也应在情理之中。 但桃子作为一……
石锁,是我国一种传统的民间健身习武的器械,用石头琢制而成,如“凹”字古锁形,上部横贯一根锁杆,作手握之用。这种锁形在湖南称之为牛鼻子锁。石锁的重量、大小各有不同,轻者三十斤左右,重者上百斤,习武者可自取其需。 在半个世纪前,古城湘潭有两位卖跌打损伤膏药的武师,名叫万金镖、张冬生。开场前,他们除玩刀、……
扇子是夏暑引风之物,同时又是一种可堪欣赏与收藏的工艺品和艺术品。它在历史文献上的可靠记载见于西汉,但它的使用实际上远早于此。 我国古代的扇子,有团扇、纨扇、羽扇、竹扇,原是不能折叠的。扇子的形状有圆、长圆、扁圆、团方、梅花形、海棠形、葵花形等,从扇面的用料上,又可分为绢、罗、纱、绫等。随着造纸技术的……
多才多艺的文人墨客,琴棋书画自然是娴熟的。在他们的书房壁上,往往还挂着一支竹笛和洞箫,兴致好时,对着良辰好景,他们会吹出缕缕笛声和箫声。在他们的诗文里,也常常出现“笛和箫”的形象,以渲染环境气氛。 唐诗人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写道:“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记得上世纪五十年代,在我的出生地古城湘潭,就有了多家专卖木屐的店铺。这种木屐,木底木齿,齿尖嵌铁头;鞋面是上过桐油的牛皮或猪皮,没有后帮,木屐比较长大,可以穿着布鞋再蹬进去,因此在冬天穿木屐特别暖和。还有一种,即谢公屐,鞋底的齿是活动的,专为游山玩水而用,但在那时,人们生活相对简单,穿谢公屐出游的人……
记得三十多年前,我与友人到湖南湘西采风,有一天,我们去观赏赶场的热闹,看见一位设场子卖伞的中年汉子。他卖的是油纸伞,为招引顾客,赤膊上阵,舞弄的却是一柄铁伞。伞柄、伞骨皆是精铁所制,以涂刷了数层桐油的土布作伞盖,伞尖如锥。伞收拢时如短柄钢枪和棒,劈、打、扫、戳,招式凌厉而快捷。伞打开如一面圆盾,旋转……
在古人的一些野史笔记中,时或见到用铁筷子作武器的文字。我记得有一则,写少林寺的一个烧火和尚,工余以铁筷子练习夹飞来飞去的苍蝇,到实战时,则可夹住飞来的箭矢,称得上是一种绝技。铁筷子也作投掷暗器使用,“剑侠某,赴宴必用自带之铁筷,人以为怪。某日赴歹人所设之宴,酒过三巡,其欲于案底抽所藏利刃,剑侠乃以手……
在古诗文中,幡即是旗帜,故又称旗幡。古乐府《孔雀东南飞》中有:“青雀白鹄舫,四角龙子幡。” 幡,又是一种古兵器,创制于宋代。《武器事典》中,作者市川定春专门谈到了它:“幡是整只由金属打造,外形极为奇特的兵器,外形上仿造成鸟的形状。它原本是中国军队中用的一种‘旗帜’……后来少林僧人将它作为武器,而一开……
“嬉,游戏;玩耍”(《辞海》)。冰嬉,即冰上的游戏。《宋史》记载皇帝“幸后苑,观冰嬉”。有专家考证此处所说的“冰嬉”,即冰上的种种游艺和体育表演。 冰嬉的勃兴,而且从宫廷到民间皆流行,应是在清代。冰上游艺在东北的满族中很早就有了,它既是娱乐活动,又是军事操练。立国后,也就顺理成章带到了关内,并普及开……
宋代诗人范成大在《四时田园杂兴》中写道:“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 连枷,是我国一种传统的手工脱粒农具,“由手柄及敲杆绞连构成,工作时,操作者持柄使敲杆绕短轴旋转,敲击铺在地面上的植株穗荚,使之脱粒”(《辞海》)。几十年前,我在湖南乡下见识过连枷,形制很简单……
在武侠小说、电影、电视剧中,常出现一种别样的武器——罗网,用以捕人,然后再进行攻击。罗网或高张在夜色中的必经之路,周围埋伏着操纵手,一旦对手落网,便迅速将网收拢,使其无法挣脱;或隐挂在树上,当对手行至树下,罗网飞罩而下,随即将罗网中的人悬拉而上。 成语中有“网开三面”、“网开一面”。《吕氏春秋·异用……
《水浒全传》中,高太尉率兵征讨梁山泊,屡遭惨败。《张顺凿漏海鳅船,宋江三败高太尉》(第八十回),说的是官军在大造战船之后,再次卷土重来,“把海鳅船三百余只,分布水面。选十数只船,遍插旌旗,筛锣击鼓,梆子响处,两边水车,一齐踏动,端的是风飞电走。”海鳅船是水军的主力,其形制是:“前排箭洞,上列弩楼…………
在许多描写古代生活的小说、电影或电视剧中,我们见识过一种称之为迷魂香的东西。使用者手持一支香,在夜深人静时,潜至窗前,或在窗纸上捅一个小孔,或撬开窗扇,将燃着的香伸进去,不一会,屋子里的睡者就沉迷不醒了,来人便可放心干一些杀人、偷窃的勾当。也有以小竹管盛药末掺和的香末,点燃后,将烟雾吹进去迷倒对方。……
在《水浒全传》一书中,那些打家劫舍的好汉对于在酒里下蒙汗药,似乎格外熟谙,《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第十六回),便是此中一个典型的例子。 天正酷暑,杨志等人在黄泥冈稍作歇息。白胜上冈卖酒,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三阮七人假扮贩枣的早在那里等候。这蒙汗药是如何下的呢?“原来挑上冈子时,两桶……
《礼记·檀弓下》说:“能执干戈以卫社稷。”唐诗人杜甫在《寄题江外草堂》诗中吟道:“干戈未偃息,安得酣歌眠。” 干,就是用来护卫身体的武器。“盾,自关而东或谓之干”(《方言》第九)。干戈,是盾和戈,又是武器的统称,并引申为“战争”的代称,如“化干戈为玉帛”。 中国在商周之前,就有了盾的雏形。当时是以分……
宋人辛弃疾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写道:“……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兜鍪,即古代战士戴的头盔。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载:“左右免胄而下。”胄,也就是头盔。 最早的头盔,面世于原始社会晚期,用藤条或兽皮制作。到了殷商时代,有了青铜头盔,表面铸有兽……
唐诗人王维在《老将行》中写道:“试拂铁衣如雪色,聊持宝剑动星文。”铁衣,即古代兵将穿着的铠甲,又称之为甲。“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唐·李贺《雁门太守行》);“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行军戈相拨”(唐·岑参《走马川行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早期的铠甲,用藤条、木片、皮革等材质制成,尔后,又以金……
在古代的战争中,杀气腾腾的两方,欲战胜对手,首先需要准确地了解敌军的动向,因为缺少先进的观测设备,肉眼又远不可及,特别是夜间更是一筹莫展,于是,耳朵的听力便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敌军奔袭时,马蹄、脚步必震动地皮,于是选取听力好的兵士,匍伏于地,用耳朵接触地面,评断敌军相距的里程及规模。夜里宿营时,摘下……
在古代的战争中,因骑兵速度快,攻势猛,如何阻止、延缓其进攻速度,以减弱其杀伤力,便成为军事家们苦思冥想的问题。 我们在典籍中,可以读到关于这方面的记载。如设伏,用钩镰枪、钩镰刀、钩棒、挠钩等兵器,钩杀马匹和骑兵,以损其锐气。还有常用方法之一,是挖出陷坑,坑底插上尖锐的竹桩、木桩,或者铁器,以芦席、篾……
我国的蒙古族及其他游牧民族,常常用一种牧业工具:套马竿,又叫套竿,蒙语称为“兀兀儿合”。《元朝秘史》记载,早在十三世纪初蒙古汗国建立前,就出现了这种工具,一直沿用到今天。套马竿木质坚韧,总长约三米,顶端拴有套形皮绳,既可用于套马,又可在狩猎时套其他动物。在电影和电视中,我们看到牧民持竿骑马,在捕捉另……
在古代战争中,安营扎寨,称之为扎营战术,素来受到重视。清代曾国藩所领导的“湘军”,在与太平军的对垒中立下详细而实用的“扎营之规”,从选取地址、构筑护体、设置障碍物等方面,予以严格规定,确实收到极好的效果。 扎营“凡墙子、濠沟、花篱三者阙一不可:墙子,取其高而难登也;濠沟,取其深而难越也;花篱,取其难……
曾国藩的湘军,在“扎营之规”中,规定要高筑墙、深挖沟、密布花篱,以防止对手的偷袭和攻势。“……曰地刺,曰铁蒺藜,曰铁菱角,名虽不同,皆花篱之类也”(《曾文正公杂著》卷二)。 地刺,是把竹竿削尖,钉于土中,把尖刺部分露在外面,望之酷似针毯,骑兵、步兵经过时,必导致马仰人翻,是我国古代战争中的常用之物。……
唐人王翰《古娥眉怨》一诗中说:“王母嫣然感君意,云车羽旆欲相迎。”云车,指的是传说中仙人所乘之车。但在我国古代,云车则是作战时用来观察敌情的楼车。《后汉书·光武帝纪上》载:“云车十余丈,瞰临城中。”云车下部为车厢,厢下装着可以滚动的轮子,车厢上装着竖梯和与之相搭联的斜梯。两军对阵时,可登梯眺望对方的……
《左传·成公十六年》载:“楚子登巢车以望晋军。” 巢车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呢?“以八轮车,上树高竿,竿上安辘轳,以绳挽板屋止竿首,以窥城中……亦谓之巢车,如鸟之巢”(《通典》)。赵仲邑在《蜗庐漫笔·攻城和攻城的武器》中,说得更通俗易懂:“古代还利用比城垣更高的巢车,从城外临望城中敌人的动静。巢车有车床、……
在我国出土的夏代陶器上,出现了车轮的图案,河南安阳殷墟,发掘了商代的青铜马车,可见中国造车的历史非常悠远。《史记·夏本纪》载:“陆行乘车,水行乘船。”《荀子·解蔽》说:“奚仲作车。”这个奚仲是夏禹时主持造车的“车正”。 繁体字的“车”,是象形字,上下的各一横是车轮,当中的部分是车身,正中一竖乃车轴。……
《水浒全传》中的聚义好汉,驻扎在四面是水的梁山泊,凡欲攻打者,必乘战船来。而梁山泊亦有正规的水军和水军头领,破敌当然离不开水战。“且说刘楚龙和党世雄,乘驾船只,迤逦前投梁山泊深处来,只见茫茫荡荡,尽是芦苇蒹葭,密密遮定港汊。这里官船、樯篙不断,相连十余里水面。正行间,只听得山坡上一声炮响,四面八方小……
三国时蜀国的诸葛亮,不但是著名的军事家,同时也是卓有成绩的工程技师,他创制过独特的兵器和运输工具,比如用来运送粮食的木牛流马,至今犹令人艳羡。 《三国志·后主传》载:“(建兴)九年春二月,亮复出军围祁山,始以水牛运……十年,亮休士劝农于黄沙,作流马木牛毕,教兵讲武……十二年春,亮由斜谷出,始以流马运……
自古及今,马和牛一样,是人类最忠实亲密的伴侣,载人、驮物、驾车,功不可没。而在古代的战争中,马更是此中的重要角色,驰骋于沙场,抖鬃长啸,威武、矫健、雄壮。用于作战的马,称之为战马。“骐骥骅骝,一日而驰千里”(《商君书·画策》)。骐骥骅骝,指的是良马。 步行作战的部队,名叫步军;骑马作战的部队,称作马……
毛泽东写过三首《十六字令》,其一云:“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让我们看到战士驰马飞奔的英武形象,感受到一种英雄主义的磅礴气势。 在古典诗词中,描写策马征战的场面也比比皆是:“戎马不解鞍,铠甲不离傍”(魏·曹操《却东西门行》);“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唐·王昌龄《出塞二首……
在精心打造的大型电影《赤壁》中,刘备与曹操两军对阵,曹部人多势众,将刘备的万余人马围了个水泄不通。当刘备率部突围,以骑兵为先遣时,曹军的士兵突然都将盾牌的另一面翻转过来。盾的这一面嵌着整块又光又亮的金属薄片,就像是一面大镜子,将太阳光朝马队反射过去,耀得马眼、人眼皆睁不开,一片混乱,于是,曹军趁势冲……
物体燃烧时发出的光和热,谓之火。火用于生产和生活,也用于战争。古时以纵火手段攻击敌人的战法,叫做火攻。历代兵家十分重视火攻,故《孙子兵法》中有《火攻篇》。 “火牛阵”是一个著名的战例。 战国时的燕昭王,其大将乐毅攻破齐国,田单则坚守即墨(今山东平度东南)。公元前279年,燕惠王即位,改任骑劫为将。田……
现代高科技的火箭,“是一种依靠火箭发动机推进的飞行器。自身携带全部燃料(包括燃烧剂和氧化剂),能在没有大气的空间飞行。主要由超负载燃料容器与壳体、动力装置、控制系统或稳定机构等部分组成。可用来探测高层大气、发射人造卫星、宇宙飞船,军事上用作火箭武器等”(《辞海》)。而我国古代的火箭,是利用火药喷射推……
风筝,南方称“鹞子”,北方称“纸鸢”。纸鸢的前身为木鸢,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公输般为木鸢以窥宋城”(《鸿书》),“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蜚一日而败”(《韩非子》)。直到汉代发明了纸,才开始了以纸糊风筝的历史,当时名曰“纸鸢”。 《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是个制作风筝的能工巧匠,他写过一本关于风筝的专……
“中国发明的管形射击火器西传至欧洲的最好例证,是坦奈堡出土的小铜铳,人们称它为坦奈堡手持枪”(王兆春《管形射击火器的发明及西传的例证》)。世界上出现最早的管形射击火器,是南宋高宗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面世的长竹竿火枪。其形制是长竹竿的前端,绑着装有火药的竹管,作战时点燃火药向前喷火,可以烧灼敌人……
我国古代典籍中,描写军事活动中的炮,是一种常见的兵器。“炮”字的另一种写法是“石”加“包”,这说明,炮有石炮和火炮之别。 不使用火药的炮,“是使用人力与杠杆原理投射石弹的兵器。负责发射石弹的主干部分叫做‘梢’,在梢的末端上绑有四十到一百五十条让人拉扯的麻绳。当然拉绳的人越多威力就越大,不过发射的间隙……
在电影《地雷战》中,民兵用自制的地雷打击日本侵略者,令敌人胆战心惊。许多人认为这种武器属于现代战争的产物,殊不知我国的地雷已有五百余年的历史了。 周纬在《中国兵器史稿》中介绍“明代火器”时说:“明代所用火器,如枪、如炮、如爆炸器(地雷、水雷)、如铜制及铁制大炮,大都系明人自制之兵器,然亦不无仿制异国……
在现代生活中,灭火所用的喷筒式设备,喷射强大的水柱及化学药剂,以扑灭各种类型的火患;在现代战争中,则有喷火、喷毒瓦斯、喷毒液的喷筒式武器。殊不知,这种形制的设备在我国源远流长。 “北宋时军队中使用的猛火油柜,是世界上最早的喷射器。猛火油即现在的石油,大约在西汉末年,中国已发现并使用石油,南北朝时开始……
我国是发明火药最早的国家,以火药制炸弹用于战争,则为宋朝时的金国,时为十三世纪初。当时金兵的铁制(还有陶制)炸弹,称之为“震天雷”,宋人则叫它是“铁火炮”。 “震天雷可说是早期的手榴弹。它是内填火药的陶器或铁器,以导火线负责引爆”(《武器事典》)。为了增大它的杀伤力,内填物除火药之外,还掺铁蒺藜,或……
“符,信也。汉制以竹,长六寸,分而相合”(《说文》)。 符,即兵符,是古代朝廷专门用于传达命令、调动军队的一种特殊凭证,形式和质地多种多样,《说文》中提到这种竹质的兵符,不过是此中的一种而已。 符通常分为两部分,右半部留在京城,左半部颁发给屯驻在外的部队。朝廷需要发兵时,指派使者携右半符前往,部队长……
《鸡毛信》是我国五十年代所拍摄的一部既是战争题材又是儿童题材的电影,主要情节是勇敢的小羊倌,冲破重重封锁,与敌人周旋,终于把一封贴着鸡毛的紧急信件送到目的地。“鸡毛信”,其实就是古代的羽檄、羽书,可见其历史渊源的久远。 《汉书·高帝纪下》中载:“吾以羽檄征天下兵。”“羽檄”是个什么样子呢?颜师古注解……
读过《水浒全传》的人,都知道“小旋风”柴进有一件护身护家的宝贝,名叫“誓书铁券”。 “你不知!俺这村中有个大财主,姓柴,名进,此间称为柴大官人,江湖上都唤做‘小旋风’。他是大周柴世宗子孙,自陈桥让位,太祖武德皇帝敕赐与他‘誓书铁券’,无人敢欺负他”(第七十一回)。当柴进被知府高廉抓进衙门,柴进说:“……
宋代的民族英雄、爱国诗人文天祥,留下传世的不朽之作《正气歌》,自小及长,每每朗读,荡气回肠,热血沸腾。“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 “在汉苏武节”,说的是公元前一百年,汉武帝派遣苏武以中郎将的官职,持节护送匈奴使者返回匈奴,到达后,苏武被囚禁。苏……
唐代的杜甫在《北征》诗中写道:“回首凤翔县,旌旗晚明灭。”毛泽东也有写战斗场景的诗句:“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这里的“旌旗”,概指军队中所用的旗帜,也就是军旗。 旌,是古代旗的一种,缀旄牛尾于竿头,下有五彩析羽,用以指挥或开道。“全羽为旞,析羽为旌”(《周礼·春官·司常》)。旌又是古代旗的……
军队驻扎的地方,称之为营、军营、营地。军队安置下来,名曰:安营扎寨。 军营,又分为长久性和临时性两类。 长久性的军营,用于边疆或战略要地的防守,于是就建有砖、石、木为主要材质的营房,供士兵们饮食起居,并有许多军事建筑,如营墙、濠沟、栅栏、营垒、瞭望楼、烽火台、戍楼等等。为了做到军中日用能自给,故又有……
人类培育鸽子,最早是以通信为目的。我国驯养信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战争中,以信鸽传递情报;在长途旅行中,用信鸽报送情况。“传说楚汉相争和张骞、班超出使西域时,就曾利用信鸽来传递信息”(《爱鸟·赏鸟·养鸟》)。 五代王仁裕所著的《开元天宝遗事》中,记载“张九龄少年时,家养群鸽。每与亲知书信往来,只以书……
唐诗人李颀,在《听董大弹胡笳弄兼寄语房给事》的诗中写道:“古戍苍苍烽火寒,大漠沉沉飞雪白。”另一位诗人杨炯也说:“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从军行》)。 烽火,古代边疆在高台上烧柴火或烧狼粪以报警,故名。 烽火,是指报警的明火。同时报警也用烟缕,以狼粪为燃料,称之为狼烟。所以薛逢有《狼烟》诗:“三……
在古诗文中,诗人们写到军旅和守卫生活时,总会写到“刁斗”,以渲染庄肃、紧张的气氛。唐诗人高适在《燕歌行》中写道:“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宋诗人陆游也说:“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辞海》对于刁斗的界定是:“古代军中用具,铜质,有柄,能容一斗。军中白天用来烧饭,夜则击以巡更。”……
杜甫在《阁夜》诗中吟道:“五更鼓角声悲伤,三峡星河影动摇。”这里的鼓与角,指的是古代军中用来报时、警众或发号施令的乐器。《三国志·吴志·陆逊传》载:“逊乃益施牙幢,分布鼓角。” 鼓是一个象形字,左边自上而下是系鼓的绳子、鼓面和鼓架,右边的“支”是一只手握着鼓槌的样子。原始的鼓有空心木制的木鼓,有以瓦……
笳,是一种古代的管乐器,汉代时流行于塞北和西域一带,汉魏的鼓乐演奏中常用之,又称其为胡笳。胡,是中国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各族的泛称。笳,也成为军队中发号施令的管乐器,这在诗人们描写军旅生活的诗赋中屡屡见之。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杜甫写的《后出塞》诗五首,前三首描述参军者的豪情和悲壮的军旅生……
在我国,锣是一种常见的打击乐器,“铜制,圆形,无固定高音,用棰敲击,如敲锣打鼓”(《辞海》)。这种解释并不全面,制锣行当的师傅称:“锣应是一种有边框的铜盘,边框上端有孔,用以系绳,可提可挂。” 锣,因其声音高昂响亮,一直成为古代官衙及军队的用物。官员出巡,须鸣锣开道,以警示路人回避,谓之静街、静道。……
扫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