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大学历史文献学专业师生的辅助读物 在其他高校教学具有较大影响 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各种典型历史作品的讲读。 培养学生阅读并运用一般文言文史料的能力,也向学生介绍一点有关中国史料学和中国史学发展的常识。 全面介绍和表述历史文献学基本知识、基本材料,反映学术界成就的同时,更注重指导读者了解和掌握文献整理工作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前言 本讲稿是供一个学期之用的教材,主要授课对象为历史系本科高年级学生,兼纳其他文科专业的研究生。所选文献都是对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人物与事件、制度与规律加以论说的篇章,因此题名为《中国历史文论选读》。 为了适应教学,本讲稿按内容编为八个单元,依次是封建礼制、统一大势、布衣将相、经济贸易、朝政积弊、盛衰兴替、…… 第一单元 封建礼制 第一单元包含四篇文章,它们都是关乎中国封建礼制的文章。 中国上古时代的封建礼制,在政治上表现为分封制,在社会中体现为宗法制。宗法是调整宗族内部关系的制度。宗族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大家庭,其经过漫长历程发展成为封建的宗族组织。古代汉族的社会结构就是由众多大大小小的宗族组织结合形成的。宗…… 第二单元 统一大势 周平王于公元前770年将国都从丰镐迁到成周。成周在丰镐以东,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境,亦称为洛邑。此后的周朝被称为东周。周朝东迁以后日益衰微,它统治下的各族邦却逐渐兴盛起来,这些族邦就是西周初期陆续分封的诸侯国。《史记》中的《六国年表》以公元前475年为界线将东周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东周前期称为春秋,…… 第三单元 布衣将相 商鞅变法以后,开阡陌,废井田,奖励军功,冲击了旧的世卿世禄贵族制度。秦始皇在统一华夏的过程中培养起一批依靠军功获得爵位和官职的新贵族。这批人成为新型的中央集权封建王朝的中坚力量,由于他们的经济基础落实在占有土地以及附着于土地的农民的劳动上,因此又被称为军功地主。军功地主大多数在旧朝代中身份贫贱,却在…… 第四单元 经济贸易 自古以来,占中国人口最大比例的是农民,农民的生计则依靠在土地上耕种,所以将农民附着在土地上就成为封建时代历朝的要务。从秦汉到明清,所有的朝代都经历了盛衰的过程,其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因素是土地。一般而言,历朝初期,由于刚刚经历战乱,往往地广民稀,不难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历朝中期,农民与土地紧密结合,生产…… 第五单元 朝政积弊 中国古代一贯实行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其统治体系包括至高无上的皇帝制度和相互牵制的官僚制度。官僚制度又分为中央体系和地方体系。从秦到清,官僚制度愈来愈严密,也愈来愈腐败,因为它始终是为皇帝或以皇帝为幌子的势力服务的。这种家天下的统治形式必然会生出百端弊病,尤其是任用亲信和由此引起的官场派系斗争,…… 第六单元 盛衰兴替 文明的创造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积累,需要经历漫长的岁月,全人类都应该珍视文明的成果。然而,文明被无情摧毁的现象在历史上屡屡发生,在极短的时间就能造成极大的破坏乃至毁灭。从古代至近现代,中华文明屡遭劫难。历次摧毁中华文明的主要罪魁几乎都是大规模的战争,在古代是民族内部或民族之间的战争;在近现代是帝国…… 第七单元 原道论术 自古以来,中国的学术界就提倡论争,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影响尤其深远。那个时期的政治、经济发生着巨大变革,思想界相应出现儒、法、道、墨等种种流派。各流派致力于立说讲学,相互展开论战,这样的风气促进了文化的繁荣。东汉以后佛教传到东土,与中原本土的儒家、道家相互吸纳,也相互论争,造就了中外文化融合的氛围。争…… 第八单元 历史学说 本单元选编《太史公自序》和《中国之旧史》两篇文章,前者是中国传统历史学的奠定者司马迁的作品,后者是中国传统历史学的批判者梁启超的作品。 司马迁用毕生精力编撰成第一部中国通史《史记》,记载了上起黄帝下迄西汉武帝约三千年的史实,开创了以纪传体编写历史的先例。在司马迁的基础上,历朝史家辈出,历代史传不穷。…… 后记 近年我开设了“中国历史文献选读”和“中国历史文论选读”两门课程。这两门课程与我承担的科研项目相互配合,推动着教学与研究的协同开展,既培养了学生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爱好,也顺利地完成了科研任务。至今,每门课程均已讲授过六遍,教案逐渐固定,形成为两部教材。两部教材虽各有侧重,却能互为补充,因此可合为一套出……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