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鲁迅的散文、杂文、小说 对现实社会的冷峻刻画 尖锐犀利,直指人心 本书分为四部分:《朝花夕拾》、杂文《呐喊》《彷徨》。 散文集《朝花夕拾》不乏温情,是鲁迅对曾经美好生活的温馨回忆。 杂文是鲁迅富有创造精神的作品。笔调犀利,精神深刻,眼光独到,对艺术的鉴赏力敏感,被广为传诵。 《呐喊》《彷徨》这两部小说集是鲁迅用他那能够洞悉人心的眼神和犀利的笔调对现实社会的冷峻刻画,给读者以启发。
前言 1881年9月,一个孩子在浙江绍兴出生,他的哭声与常人无异,体型甚至比一般婴儿还要瘦小一些。谁也不会料到,这个普通的孩子在几十年后,会成为中国人的“民族魂”。他就是鲁迅,原名周树人。 鲁迅13岁以前,周家算是当地的大户人家。然而随着家道中落,年少的鲁迅早早明白了人情冷暖。此后,鲁迅不得不到乡下的亲戚…… 朝花夕拾 从去年起,仿佛听得有人说我是仇猫的。那根据自然是在我的那一篇《兔和猫》;这是自画招供,当然无话可说,——但倒也毫不介意。一到今年,我可很有点担心了。我是常不免于弄弄笔墨的,写了下来,印了出去,对于有些人似乎总是搔着痒处的时候少,碰着痛处的时候多。万一不谨,甚而至于得罪了名人或名教授,或者更甚而至于得…… 经典杂文 大约人们一遇到不大看惯的东西,总不免以为他古怪。我还记得初看见西洋人的时候,就觉得他脸太白,头发太黄,眼珠太淡,鼻梁太高。虽然不能明明白白地说出理由来,但总而言之:相貌不应该如此。至于对于中国人的脸,是毫无异议;即使有好丑之别,然而都不错的。 我们的古人,倒似乎并不放松自己中国人的相貌。周的孟轲就用…… 呐喊 某君昆仲,今隐其名,皆余昔日在中学校时良友;分隔多年,消息渐阙。日前偶闻其一大病;适归故乡,迂道往访,则仅晤一人,言病者其弟也。劳君远道来视,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因大笑,出示日记二册,谓可见当日病状,不妨献诸旧友。持归阅一过,知所患盖“迫害狂”之类。语颇错杂无伦次,又多荒唐之言;亦不著月日,惟墨…… 彷徨 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我是正在这一夜回到我的故乡鲁镇的。虽说故乡,然而已没有家,所以只得暂寓在鲁四老爷的宅子里。……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