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现象,探究历史的影子
一个“为什么”的解答,会牵出新的“为什么”
许许多多的“为什么”,勾勒出中华文化的轮廓
我们一起体验:寻找,回答,联想,生发
本书是“中华文化十万个为什么”丛书中的一种,采用问答的形式,涵盖了汉语里各种有趣的问题,从汉字本身的形音义到汉语的不同形态:词语、成语、惯用语、歇后语、俗语谚语等等都有涉及,提问有趣,抓人眼球,回答严谨轻松,能做到深入浅出,丰富多彩。一方面能让读者在愉快地阅读中拓宽汉语方面的知识储备,一方面也能激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研究的兴趣。
了解现象,探究历史的影子
一个“为什么”的解答,会牵出新的“为什么”
许许多多的“为什么”,勾勒出中华文化的轮廓
我们一起体验:寻找,回答,联想,生发
本书是“中华文化十万个为什么”丛书中的一种,采用问答的形式,涵盖了汉语里各种有趣的问题,从汉字本身的形音义到汉语的不同形态:词语、成语、惯用语、歇后语、俗语谚语等等都有涉及,提问有趣,抓人眼球,回答严谨轻松,能做到深入浅出,丰富多彩。一方面能让读者在愉快地阅读中拓宽汉语方面的知识储备,一方面也能激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研究的兴趣。
为什么过年放鞭炮?为什么重阳要登高?为什么额前的头发叫“刘海”?为什么乱涂乱画叫“涂鸦”?……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很多这样的问题,乍一看平平常常,但要把来龙去脉说得明明白白,却未必那么简单。 就像每一条溪水都有源头,每一个今天的现象,都有历史的影子。了解现象,探究过去,能满足我们的好奇心;而一个“为什……
1 汉字“一、二、三”是根据数量画不同的横杠,为什么从“四”开始就不是画横杠了呢? 事实上,在甲骨文中,“四”也是画四条横杠的,字形为。这样使用了上千年,但最终还是不得不改变。如果“四”画四条横杠,那必然也有五杠六杠七杠八杠九杠,那“十”“百”“千”“万”又怎么画得全呢? “四”“五”“六”“七”“……
2 汉字中笔画最多的字是哪个?笔画最少的字又是哪个? 笔画是汉字书写时一次连续写成的一个线条,是汉字的最小构成单位。笔画可分为横(一)、竖(丨)、撇(丿)、点(丶)、捺(乀)、折(乛)等几类。认识笔画的形状,会计算笔画的数目,有助于书写和查字典。 那么,汉字里笔画最多的字是哪一个呢?有人认为是,这个……
3 “病”字的最早写法是“疒”,难道“疒”也是一个字吗? 清代文字训诂学家段玉裁注解的《说文解字》 我们现在都知道“疒”是部首,称为“病字头”。许多与疾病有关的字都用它来做偏旁,比如“疾”“疤”“疗”“瘟”等。可是你知道吗?“疒”在古代就是一个字,是病字的最早写法。 《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
4 “狗”用反犬旁(犭)理所当然,“猪”和“猫”为什么也用反犬旁(犭)呢? 都说猫狗不相容,那为什么“狗”用反犬旁,“猫”也用反犬旁呢?难道它们很久以前是一家吗?不仅“猫”用反犬旁,跟“狗”一点都不像的猪,用的也是反犬旁,这又是怎么回事? 狮子 没错,古人使用繁体字的时候,反犬旁仅仅是犬科动物的特权……
5 闲谈为什么又称为“聊天”?是因为经常聊到天气吗? 以轻松随便的方式,不拘礼仪不受拘束地谈话,这类闲谈我们叫做“聊天”。说来奇怪,世界上有那么多可聊的事情,为什么不是“聊地”“聊山”“聊水”,偏偏是“聊天”呢? 流星是分布在星际空间的细小物体和尘粒 有人说,闲谈之所以叫“聊天”,是因为人们会常常谈……
6 北京人说话爱加儿化音,如“倍儿好”“发小儿”,是因为这样好听吗? 北京话和普通话很接近,但仔细听,还是会发现很多差异。比如,北京人说话爱加儿化音,“倍儿好”“发小儿”“大年三十儿”等等。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儿化音呢?是因为好听吗? 当人们在说话的时候,词汇中的字音韵母因卷舌动作而发生音变,这种现象就……
7 “二”和“两”都能表示“2”的概念,那为什么有时要用“二”,有时又必须用“两”呢? 有人去食堂打饭,师傅问他要多少,他张口就说:“两两饭!”师傅说:“是二两饭吧?什么叫两两饭呢?”这人顿时意识到自己的口误,不禁面红耳赤。 这是为什么呢?“二”和“两”都能表示“2”的概念,为什么我们说“二两饭”而……
8 聊天,北京人叫侃大山,成都人叫摆龙门阵,东北人叫唠嗑,都各有什么特点呢? 同样是聊天,在不同的方言里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北京人把聊天称为侃大山,意思是漫无边际地聊天。也作砍大山。北京人久居天子脚下,见多识广,资讯交流也很便利,因此他们不以传播新知为重点,而把注意力放在叙述的方式上。北京人往往把事……
9 孔子的名言“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中的“乐”该怎么发音?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这句话出自《论语·雍也》,从圣人孔子简洁的话语里,我们能理解到聪明仁德的人喜爱山水,快乐而长久。很明显,“乐”在这里是一个动词,表示喜爱、喜好的意思。 那么这里的“乐”该怎么发音呢? ……
10 “差强人意”的“差”读一声,这个成语是“使人感到差劲”的意思吗? 一看到“差”字,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差劲”“不好”,因为“差劲”确实是“差”的一个常用义。但是“差”还有许多其他意思,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难免会弄错了。 差原本是一个会意字,从羊从工。“羊”指羊群。羊的特点是驯顺。羊群的表现是……
11 形容一个人很受欢迎叫“吃香”,一个人脾气暴躁叫“吃枪药了”,大家为什么这么喜欢用“吃”字? 在汉语里,“吃”字应用广泛,形容一个人很受欢迎叫“吃香”,一个人脾气暴躁叫“吃枪药了”,甚至跟人打招呼会问“吃了吗”?可见“吃”字对中国人的重要性。 大家为什么这么喜欢用“吃”字呢?这跟中国人的文化有关……
12 “我”指自己,你知道它原本是一种兵器吗? 人们现在用“我”来称呼自己,可是,在古代,“我”竟然是一种兵器。如果你善于观察和总结,就会发现,“我”和“伐”“战”“戟”这些字长得很像,都含有一个“戈”,都和战争啊打斗啊有关,而“我”在古代与它们是近亲,所以在字义上与它们有相关之处,与现在“我”的意……
13 汉语中有“蝴蝶”“尴尬”“啰嗦”一类词,两个字连在一起才能表达意思,分开就没有意义了,这是为什么? 汉语里有一种词,叫做连绵词,又称联绵词、连绵字。连绵词是由两个音节联缀成义而不能分割的词,它有两个字,但只有一个意义。比如“蝴蝶”“尴尬”“啰嗦”这些词,两个字连在一起才能表达意思,分开就没有意……
14 中国队大胜美国队”和“中国队大败美国队”都表示中国队得胜,这是怎么回事呢? 众所周知,“胜”“败”是一对常见的反义词,可“大胜”“大败”使用起来竟然是一个意思。比如“中国队大胜美国队”和“中国队大败美国队”,都表示中国队得胜,难道这对反义词又变成同义词了吗? 事实上,不是“胜”“败”变成了同义……
15 你知道“妻子”原来是妻子和儿女的合称吗? 杜甫草堂 杜甫在诗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里有一句诗是“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表达自己听到官军收复失地以后的欢喜心情。没有古汉语知识的人,可能以为这里的妻子只指诗人的爱人,其实诗中的“妻子”并不仅仅指“爱人”,还包括“儿女”呢! 原来,古汉语……
16 “卑鄙”现在是对人的蔑称,可在古代它是一种谦称,这是怎么回事? 诸葛亮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他曾给刘备的儿子刘阿斗写过一封信,信里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先帝不以臣卑鄙……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读到这里,大家可能会奇怪,诸葛亮不是众人皆知既忠诚又有谋略的良臣吗?为什么要说自己“卑鄙”呢? 河……
17 经常挂在嘴上说的话,如“差不多”“没问题”之类,人们通常称为口头禅,它跟佛教有关系吗? 每个人说话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有的人喜欢说:“差不多。”有的人则会说:“随便!”有的人总是说:“没问题!”有的人则会说:“OK!”没事总将某个词挂在嘴边,这个词就是口头禅。 不过,这些“差不多”“随便”“没……
18 英语week(星期)这个概念是唐代传入中国的,它为什么被翻译成“星期”呢? 星期,又叫做周或礼拜,是古巴比伦人创造的一个时间单位,也是现在制定工作日、休息日的依据,一个星期为七天。 古时候,巴比伦人把一个月分为4周,每周有7天,即一个星期。由日、月、火、水、木、金、土七个神每周各主管一天,因此……
19 形容时间很快叫“马上”,是因为马跑得快吗? 有时候别人让我们做一件事,我们会回答“马上”,意思是“很快”。可是脱口而出的时候,你有没有觉得奇怪?自己或许从未骑过马,为什么回答“很快”要说“马上”呢? 据说,“马上”这个词的确是跟马有关的。它的来历有很多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和古代一位将军有关。古……
20 有个成语叫“对牛弹琴”,在古代,真的有人对牛弹过琴吗? 两个人吵架,一方对另一方说:“我真是对牛弹琴。”对方并不是牛,自己也没有弹琴,为什么这么说呢?原来,成语“对牛弹琴”用来嘲笑听话的人不懂对方说的话,它的由来有个美妙的故事。 春秋时期,鲁国有个非常著名的音乐家叫公明仪。公明仪极善弹琴,优美……
21 百货商店里的东西肯定不止一百件,为什么不叫千货、万货、亿货商店呢? 我们去百货商店购物,琳琅满目的货物让人眼花缭乱。如果有心算一算,会发现“百货商店”里的商品远远不止一百件,但奇怪的是,为什么要叫“百货商店”而不叫“千货、万货、亿货商店”呢? 原来这跟一个历史传说有关。话说清朝乾隆时代,江北有……
22 很多和财物有关的字如“赚”“赔”“赢”“财”等,都有个“贝”字旁,这是为什么呢? 贝壳是大海的礼物,美丽多彩,可以做漂亮的装饰品。在古代,贝壳还能当钱用呢。大约在夏代,人们还没有发明铜钱,更别说纸币了,本来用于装饰的贝壳成了最早的货币。 古代的人们为什么会把现在海边到处可见的贝壳作为珍贵的货币……
23 衣字部(衤)和示字部(礻)在笔画上只差一“点”,那么它们各自的含义是什么呢? 衣字部(衤)和示字部(礻)长得很像,那么怎么区分这两个部首呢?首先,从字形的角度来看,“衤”比“礻”多一点,这是最简单的区分方式。其次,从字义的角度看:笔画多一点的“衤”同“衣”,用作偏旁,顾名思义就是表示衣服了,带……
24 有人说,古代诗人如果穿越到现代,会听不懂今人吟诗,这是为什么? 唐诗、宋词、元曲,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骄傲。每当吟诵古人的诗词,我们都有一种向往之情,在舌尖萦绕的音韵总有种特别的味道。有时候,我们也会突发奇想,如果古代人穿越到现代,听到我们读他们的诗,不知道会有什么感想?不知道他们能不能听懂呢?……
25 “家”是人住的地方,可是下面为什么是表示猪的“豕”呢? “家”是人们遮风避雨的地方,是供人住的。可是“家”字的外形却有些让人难以理解,它的上半部分是“宀”,代表房子;而下半部分却是“豕(shǐ)”字,“豕”是“猪”的意思。这就奇怪了,“家”是人住的地方,又不是猪圈,怎么“宀”下没有“人”,却有……
26 我们称兄长为“哥”,可“哥”的本义是“唱歌”,这是怎么回事呢? 在生活中,我们把同父母或同族同辈中年龄比自己大的男子称为“哥”。有时为了对同辈男子表示尊重,也会称其为“哥”。可是你知道吗?“哥”在汉语中最初是“歌”的本字,表示歌唱,而那时用“兄”表示对“哥哥”一词的称呼。 既然“哥”的本义是“……
27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正”字来计票数,为什么不用其他字呢? 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每逢投票选举后,投票表决的现场常用“正”字计票数,并以此排出醒目的先后顺序。为什么用“正”字来计票数,而不用其他的字呢? 说来有趣,这个计票办法是由旧时戏院中的司事们(记账先生)记“水牌账”演变来的。……
28 “笨”的意思是不聪明,但“笨”在古代跟智商无关,这是怎么回事? 我们都知道“笨”是不聪明的意思,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一个人被别人骂“笨”,他一定会很生气。不过,“笨”的本义和智商却毫无关系。 在《说文解字》中,“笨”的解释是:“笨,竹里也。从竹,本声。”原来,“笨”是指竹子里面那一层白色的薄膜,……
29 “囧”被形容为“21世纪最风行的一个汉字”,这个字是现代人造的吗? 2008年,“囧”字从中文地区的网络社群间流行起来,成为网络聊天、论坛、博客中使用最频繁的字之一。“囧”因此被形容为“21世纪最风行的一个汉字”。 这个“囧”字以前很少看见,难道是现代人的新发明吗? 其实,“囧”是一个古汉字,……
30 字也有黑白之分吗?为什么我们把错别字叫做“白”字而不是“黑”字呢? 白字就是错别字,错别字为错字和别字的总称。错字和别字并不是一回事。所谓错字,就是将字写错了,在笔画、笔形和结构上犯了错误,如把“染”右上角的“九”写成“丸”,大写贰右上角少个点等;所谓别字,就是张冠李戴,本该用某个字,却写成另……
31 我们现在习惯从左到右横着写字,古人却从右到左竖着写,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这与古人的书写习惯和书写工具是大有关系的。在造纸术发明以前,古人主要在竹木简牍上写字。竹木简牍是一些窄长的竹木片,用皮绳串起来,这样便于卷成册存放。因此,古人写字也就自然而然地按自上而下的顺序来写了。 另外,因为古人在打……
32 全国各地都把“110”读成“幺幺零”,为什么不读成“一一零”呢? 在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很多有趣的语言现象,比如我们把“110”读成“幺幺零”而不是“一一零”,同样,我们把“119”读成“幺幺九”而不是“一一九”。其实,按照普通话的规范,“1”应该读成“一”才对,但我们都习惯读成“幺”,这是为什……
33 我们今天都要学说普通话,古人也说“普通话”吗? 事实上,中国历朝历代跟现在是一样的,既有各地的方言,也十分重视语言的统一,因此,就出现了一种名为“雅言”的共同语。《辞海》对“雅言”的解释是:古时称“共同语”,同方言对称。所以,“雅言”就是中国最早的古代通用语。 据史料记载,中国最早的“雅言”是……
34 为什么我们说“老虎”“老鼠”,而不叫“虎子”“鼠子”呢? 原来,古时候的人们对“虎”和“鼠”是很畏惧的。那时候,老虎可不会老老实实呆在动物园里等着你观赏,发起威来是要人命的,武松为什么那么有名,因为他打的是老虎! 人们也常常用“虎”来象征威武勇猛。如“虎背熊腰”形容人身体魁梧强壮;“虎将”比喻……
35 生活中,我们把两人意见不同叫相“左”,为什么不是相“右”呢? 当人们表达意见不同的时候,不说意见“向左走向右走”,也不叫“相右”,而叫“相左”。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意见相左”是表达观点不同的一个常用词语,这里的“左”是相违、相反的意思,这个意思的产生与左右的差异有关。 比如,人的左右手就大……
36 “运斤成风”比喻一个人手法熟练、技艺高超。这里的“斤”是什么意思?难道是表示500克的重量单位吗? “运斤成风”来自《庄子》中的一个故事。有一次,楚国国都郢(yǐng)有一个人,弄一点白灰涂在自己的鼻子尖上,就像苍蝇的翅膀那样薄薄的一层,然后让一个名叫石的能工巧匠把这块白灰砍去。巧匠“运斤成风……
37 为什么用“吹牛”来形容说大话,而不是“吹马”“吹猪”或者别的动物呢? 牛在中国文化里是勤劳踏实的象征,它们犁田干活,一步一个脚印,从不投机取巧。人们称老实勤恳的人为“老黄牛”。牛也是非常沉默稳妥的动物,不会像鸟儿一般叽叽喳喳,也不会像猪一样喜欢没事哼哼,这样忠厚沉默的动物,却跟一个贬义词——“……
38 我们都知道“万里”很远,为什么又会说“不远万里”呢? 我们都知道“万里”很远,“万里之遥”就用来形容两地相距很远。既然“万里”很远,为什么又有“不远万里”的成语呢?如果“万里”不远,那么多少里才算远呢? 其实,“不远万里”绝不能等同于“万里不远”,它不过是使用了一种特殊的修辞,表达的意思是“万……
39 马和虎是两种很厉害的动物,为什么“马虎”会表示一个人做事不细心呢? 骏马和猛虎 马和虎两种动物都很威风,它们俩合起来怎么就表示做事粗心呢? 这里是有典故的,古时候有个画家,作画喜欢随心所欲,常常让人不懂他画的是什么。有一次,画家正在画老虎,他刚画完老虎的脑袋,碰巧有人来请他画马,于是他在虎头后……
40 “破天荒”指第一次,这种说法从哪里来的? 陶瓷艺术家陈明良的作品《盘古开天地》 “天荒”是什么东西?为什么我们会用“破天荒”来形容从来没有出现过的东西呢? 原来,“天荒”并不是一种东西,它本来是指一种状态。比如盘古开天辟地之前,天地混沌,这种原始状态,我们就叫“天荒”。盘古开天辟地,破除了这种……
41 “朝三暮四”比喻一个人常常变卦,反复无常,为什么不说“朝五暮六”呢? 朝三暮四的来历和一个故事有关。战国时,宋国有一个老头特别喜欢一种叫“狙”的动物,“狙”也就是猴子。跟咱们养宠物一样,他在家里也养了大大小小的一群“狙”,人们都称他“狙公”。可是,随着他家的“狙”越来越多,家里的粮食供不应求,……
42 为什么我们把两个人争论不休,谁也不肯服输的情况叫做“抬杠”呢? 两个人争论不休,谁也不服谁,这种情况,我们叫做“抬杠”。为什么口舌之争会被称为“抬杠”呢?其实,“抬杠”二字本来跟争论没有关系,这就要从中国北方一个叫“抬杠会”的习俗说起。 在中国北方,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这一天,都会举行“抬杠……
43 为什么一个人不遵守诺言叫“食言”?难道语言能吃吗? 我们平时吃饭,吃零食,吃水果,吃的都是食物,语言不是食物,为什么会有“食言”这个词呢?难道语言也能吃吗? 原来,“食言”是有典故的。据《左传》记载,春秋时候,鲁国有个大夫叫孟武伯,他这个人总是不信守承诺,说过的话也不算数,让国君鲁哀公十分不满……
44 人们把激励、警戒自己的格言叫座右铭,座右铭和座位有关系吗? 有关“座右铭”的来历有好几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和孔子有关。有一次,孔子带着学生到庙里朝拜,看到一种奇怪的器皿,便向庙里管香火的人打听,原来这个器皿叫欹(qī)器,这是一种奇特的盛酒器,空着的时候往一边斜,装了大半罐则稳稳当当地直立起来……
45 相似为何叫“雷同”而不是“雨同”“雪同”呢? “雷同”多用来批评那些十分相似,缺乏新意,千人一面的作品,那为什么相似叫“雷同”而不叫“雨同”“雪同”呢?难道这个词真的跟打雷有关系吗? 电闪雷鸣,万物惊惧,似乎都产生了回声。 这个词确实是跟“雷”有关的。我国古代有个说法,打雷时,万物都会同时响应……
46 容易令人发笑的人和事被称为“滑稽”,你知道“滑稽”原是一种酒器吗? 很多人喜欢看马戏团的节目,也总忘不了场上的一个特殊亮点——小丑,他的表情、语言、动作总是令人捧腹大笑,人们往往评价小丑的表演“太滑稽了”。 然而令人发笑并不是“滑稽”的本义,事实上,“滑稽”最初是指一种流酒器,即酒注子,后世俗……
47 “桃李满天下”常用来形容老师培养的学生很多,遍布各地,学生为何被称为桃李呢? 人们常常会用“桃李满天下”赞美老师,比喻这位老师培养的众多精英后辈遍布天下。为什么用“桃李”代指学生呢? 春秋时期,魏国有个名叫子质的大臣,做官得势的时候曾推荐过许多人。后来因为得罪了魏王,子质丢了官,独自来到北方。……
48 成语为什么多数是四个字的? 说起成语,你一定“了如指掌”,所谓成语,是指那些在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成语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 不知你注意过没有?成语绝大部分是由四个字组成的,例如“了如指掌”“心旷神怡”都是四个字。少于四个……
49 形容一个人喝醉了叫“烂醉如泥”,这里的“泥”是指泥土吗? 我们常用“烂醉如泥”来形容一个人喝得酩酊大醉的样子。很多人望文生义,以为“烂醉如泥”里的“泥”就是指“泥巴”,当人喝醉了,就像一堆烂泥一样扶不起来。这样理解似乎理所当然,也挺形象的。可是,烂醉如泥”里的“泥”并非是一堆烂泥。 青铜器四羊……
64 “愚公之居——开门见山”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直截了当,愚公的家门口怎么对着山呢? “开门见山”是个成语,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直截了当谈主题,不拐弯抹角。这个成语出自唐朝刘得仁的诗《青龙寺僧院》,前四句为:“常多簪组客,非独看高松。此地堪终日,开门见数峰。” 绘画艺术大师徐悲鸿所绘的《愚公移山图》 那么……
65 “泰山”号称天下第一山,为什么有人竟然“有眼不识泰山”? 一提起泰山,很多人都会想到“天下第一山”“东岳”等称号。为什么还会有人“有眼不识泰山”呢?原来,此“泰山”非彼“泰山”也。“有眼不识泰山”说的是一个叫泰山的小孩的故事。 众所周知,鲁班被尊为我国土木工匠的始祖,他是春秋战国时鲁国人。鲁班……
66 我们今天遇到不懂的字词可以查《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古人也有这样的字典和词典吗? 古代也是有字典和词典的,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书是《尔雅》,它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词典,也是中国第一部按词义系统和事物分类编排的综合性辞书。“尔雅”就是使人们的语言接近标准和规范,符合雅言。“尔”是接近,“……
67 “我和你”“附和”“和面”“和稀泥”,这几个“和”字你都会读吗?你还能举出有四个读音以上的字吗?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在不同的情况下,同一个字竟然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读音。而且,在读不同音的时候,字的表义不同,用法不同,词性往往也不同。 比如“和”字,在“我和你”中读hé,表示“并列”,是……
68 同是中国人,为什么一个北方人到了南方,会听不懂当地人说的话呢? 这就要从方言说起了。所谓“方言”,是指同一语言中因地理区域不同而表现出发音与日常用语的差异。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语种的国家,有56个民族,共有80种以上的语言。如果不算少数民族的语言,仅从现代汉语的角度来说,又有多少种方言……
69 你知道曹操的字谜“一合酥”是什么意思吗? “一合酥”看起来没头没脑的,如果有人突然给你写了这三个字,你是不是会觉得莫名其妙?事实上,一千多年前,一些古人就碰到了这个事儿,他们能弄明白吗? 这是三国时代的故事了。有一天,曹操收到一份礼物,是一盒美味的酥糖。他打开来,吃了几块,又重新把盒子盖好,还……
70 “1”“一”“壹”都表示一个,它们有什么不同吗? 在表示数目的时候,“1”“一”“壹”意思相同,即最小的正整数,它们的读音也相同,却是三个不同的字,那么它们的不同之处到底在哪里呢? 阿拉伯数字0~10的中文大写及相对应的罗马数字 “1”是阿拉伯数字中最小的正整数。它广泛应用于很多领域,如钞票上……
71 两点水、三点水为偏旁的字大多和水有关,为什么四点水为偏旁的字反而多和火有关? 两点水、三点水为偏旁的字,大多和水有关,比如“凉”“冷”“江”“河”,但是四点水为偏旁的字,却往往和火有关,如“煎”“熬”等。这是为什么呢? 水的温度不同,给人的感觉也会不同,或者寒冷,或者清冽,或者温和,或者滚烫。……
72 “闭门羹”是指关起门来喝汤吗? 羹是一种用蒸煮等方法做成的糊状食物 想知道“闭门羹”到底是什么意思,就要从一个唐代的故事讲起了。 据说,唐代宣城有一个才貌双全的歌女,叫史凤,她聪明美丽,能歌善舞,因此很多人慕名前来拜访。史凤应接不暇,又不想得罪人,于是就想出了一个办法。她在心里把客人分成好几等……
73 “俩”是两个,“仨”是三个,那么“伵”就是四个,“伍”就是五个吗? 演员杨少彭 “俩”是两个,“仨”是三个,有人或许会推想,那么“伵”就是四个,“伍”就是五个了。其实汉字不是简单的一加一,千万不可以想当然。 “伵”读xù,古同“侐”,是清净、寂静的意思。 “伍”读wǔ,基本含义有:1. 古代军……
74 写信封时,寄信人名字后面往往跟一个“缄”字,它是什么意思?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通信方式越来越多样和便捷:电话、手机、e-mail、QQ、微博、微信等等,邮寄纸质书信变成了一种奢侈的行为。如果要你邮寄一封纸质书信,你知道信封应该如何落款吗? 很多人会在信封的落款处写上“某某缄(jiān)”,……
75 一个“火”是“火”,两个“火”是“炎”,三个“火”是什么?四个“火”字呢? 大家都希望生活过得红红火火,那么你是否认识带“火”的字呢?一个“火”是“火”,两个“火”是“炎”,表示“热”。 河南商丘隧皇陵里的“钻木取火”雕塑 三个“火”是“焱”,它读yàn,《说文解字》里解释为“火华也”,意思是……
76 “零”和“〇”是一回事吗? “零”和“〇”都是汉字,都可以表示阿拉伯数字“0”的概念,那么它们是一回事吗? 当然,它们不是同一个字,“○”是在阿拉伯数字传入中国之后,人们参照“0”创造出来的。它和传统的汉字不同,构成它的笔画不是传统的汉字笔画,甚至有人以为它不是汉字。其实,我们经常会用到“〇”……
77 “珍”和“瑞”等字左边明明是个“王”字,为什么我们却称它是“斜玉旁”? 我们平时所说的“斜玉旁”,看上去就是个“王”字,比如“珍”“珠”“瑞”,这是怎么回事呢?这两个字是同一个字吗? 首先,我们来看“玉”字,它是个象形字。在甲骨文里,它的本义是指“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后来成为汉字的一个部首偏……
78 浙江丽水的“丽”读Lí,台州的“台”读Tāi。你知道中国还有哪些地名容易读错吗? 地名如人名,读错了不仅会被人认为没文化,而且还可能在日常生活中造成不便,而在特殊时期,甚至会造成重大损失。 据说,中国近代战争中就出现过一次和地名有关的娄子。民国时期,军事家冯玉祥手下有一个参谋,平时总将“沁阳”……
79 你知道表示数量之多的“万”居然是个大蝎子吗? “万”现在常用来表示数字,但你知道吗?“万”的本义并不是现在的意思,它的繁体字形为“萬”,在造字之初是只大蝎子! 我们先来看看“万”字在不同时代的模样: 我们看到,甲骨文和金文的“万”字十分像一个大蝎子,字体的上部是两个钳子般锐利的钩角,中间是蝎子……
80 今天的汉字如此丰富多彩,古人是怎样一个个把它们造出来的呢? 我们今天使用着如此多的汉字,古人是怎样将它们造出来的呢?这涉及到造字法的问题。一般认为,古人造字的方法共有六种,即象形、会意、指事、形声、转注、假借,合称为“六书”。 “六书”一词最早见于《周礼》,后来,东汉时期的许慎在他的《说文解字……
81 甲骨文中有很多像画一样的字,比如“月”,你知道这是什么造字法吗? 甲骨文中有很多像画一样的字,即使没有学过甲骨文的人,也能一看就明白它的意思。我们称这些文字为“象形文字”,顾名思义,象形文字就是字的形状是仿照事物的形状书写或勾画而成的,例如,“山”字在古代写作,“日”字写作,“月”字写作,“鸟……
82 “本末倒置”比喻把主次的位置弄颠倒了,为什么用“本末”来指代主次? 有些人主次不分,我们就说他“本末倒置”,意思是,他把根本的事情忽略了,反而注重细枝末节的东西。《大学》里有一句话:“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就是说,做一件事情,掌握本末终始、先后次序是非常重要的。 用“本末”……
83 汉字中有这样一类字:歪、劣、尖,一看就能猜出它们的意思,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在生活中常会碰到一些字,它们由几个不同的字组成,你只要知道组成部分的意义,就能猜出这些字的含义。比如,你只要知道“不”“正”“少”“力”“小”“大”的意义,一看到“歪”“劣”“尖”,就大概知道它们的意思。“歪”“劣”“……
84 古人常说“秀才识字读半边”,为什么今天读半边经常读错? 在生活中,人们常常会遇到很多不认识的字,怎么读呢?于是就产生了一个好玩的现象,叫做“秀才识字读半边”,说的是秀才遇到不认识的字,或懒得查字典,或怕丢面子,便读半边字来蒙混过关。可是,古代人勉强能蒙过去,现代人却常常闹笑话。比如碰上“和”读……
85 “其他”的“其”本义是簸箕,为什么今天没有这层意思了? “其”字是我们经常会遇到的一个字,它可以做代词、副词和连词,甚至还是姓氏的一种,但是它的本义却是簸箕。 原来,“其”的甲骨文字形为,像一个簸箕吧?对,“其”在古代即“箕”的本字,是个象形字。它后来为什么变成虚词了呢?原来,在古代口语中,人……
86 “又”现在是表示“更、再”的副词,你知道它原本是右手的意思吗? “又”现在用作副词,表示“更、再”,但最早它是个名词,看一下它的甲骨文字形就明白了,“又”是个象形字,把右手举起,伸开手指,就能得到这个“右手形”,它的字义也就是今天的“右”字,表示“右手”。 古代射箭图,左手握弓,右手握箭。 因……
87 “阴、阳”是左耳朵旁,“邦、部”是右耳朵旁,一左一右,它们有什么不同吗? “阴、阳”是左耳朵旁,“邦、部”是右耳朵旁,一左一右,就像人的两只耳朵,除了方向不同,模样却酷似,那么它们表达的意思又是怎样的呢? 其实,二者虽然都跟“耳”沾了边,却是不同的两个字演变过来的,表达的意思自然也不相同。 左……
88 “脑”“脸”“胸”“肚”“腰”“肺”都有相同的部首“月”,它们跟月亮有关吗? “脑”“脸”“胸”“肚”“腰”“肺”等都是表示人体部位的字,都有相同的部首“月”,难道它们都跟月亮有关吗? 其实,这个部首在这里代表人体器官,叫做“肉月旁”,本义不是“月”,而是“肉”,它所构成的字多是与身体部位有关……
89 “单人旁”的字多与人有关,那么“双人旁”的字是不是也和人相关呢? 我们知道,很多“单人旁”的字都与人有关,比如“他”“们”“仙”“体”“伙伴”“伴侣”等,那么“双人旁”的字是不是也和人有关呢?比如“行”“循”“徐”“徒”“径”“徘徊”等,是不是代表有两个人呢? 不是这样的。双人旁“彳”读chì……
90 “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这句话用不同的标点,可以表达完全不同的意思,你知道怎么点标点吗? 从前有一位书生,一天到亲戚家串门,不一会儿,天下起了大雨,到傍晚也没有停下的意思。这位书生就打算住一夜再回。但亲戚不太乐意,又不好明说,就写了一句话:“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书生一看就明白亲戚的意思了……
91 “一片冰心在玉壶”里的“一”读二声,“更上一层楼”中的“一”读四声,“一”不是读一声吗?这是怎么回事? 如果留心,你会发现很多字的读音在实际对话中会发生变化。这不是误读,而是一种连读变调现象,就是在说话的过程中,由于音节和音节相连发声时相互发生影响,导致其中一些音节的音调发生改变。我们通常把一……
92 我们在朗诵诗歌的时候,常常觉得音调特别和谐优美,因为它们“押韵”,你知道什么叫“押韵”吗? 俗话说“十诗九韵”“无韵不成诗”,这里的“韵”指的就是诗歌的“押韵”。那么什么叫押韵呢? 在诗歌等韵文作品里,某些句子的同一位置上(一般是句末,极少数也在句首或者句中),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读起来通……
93 刘禹锡的诗里有一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里为什么说“无晴”又“有晴”呢?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是千古名句,它出自中唐诗人刘禹锡的《竹枝词》: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这是一首清新明快的诗,前面两句看似平常,不过是说少女在……
94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是李白的名句,桃花潭的水真的有千尺深吗? 李白是唐代极富传奇色彩的诗人,在他身上发生过很多故事。有一个故事跟友情有关: 据说,当时安徽泾县一带有个叫汪伦的人,他和李白并不相识,却给李白写了封信,邀请他来游玩。这封信写得很有诱惑力,里面有这样的句子:“先生,你喜……
95 “简单”的“单”和“检查”的“查”,作为姓的时候都怎么读呢?你还能举出其他的例子吗? 一般人都知道,“简单”的“单”读dān,“检查”的“查”读chá,但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这两个字在作姓用时却读Shàn和Zhā,如著名评书表演大师单田芳,知名武侠小说作家金庸的原名叫查良镛。其实,中国人的姓氏……
96 形容心神不宁的“忐忑”一词居然来自古希腊神话,这是怎么回事? “忐忑”指心神不定,这个词竟然是个外来词,它来自三千多年前的古希腊神话。 据说,宙斯之子Tantalos是腓尼基国王。他泄露了天机,又得罪了奥林匹亚山上的众神,因此被宙斯处以重罚。他被惩罚的方式并不是普通的肉体痛苦,而是一种难以言表……
97 除了“伍”“陆”“万”,还有哪些姓里面含有数字? 中国的姓氏千奇百怪,其中就有用数字作姓的。除了常见的“伍”“陆”“万”,还有哪些姓里含有数字呢? 其实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都做过姓氏,翻阅史书,有个叫“一炫宗”的人在明朝当灵寿县丞(县长的副手);“二肖翁”在嘉庆时代是一个军人;而……
98 平时我们常说“顺口溜”,“顺口溜”到底是什么呢? 平时我们常说“顺口溜”,如“一回生,二回熟”,它们易于上口,好念好记,而且幽默诙谐,生动形象,那么“顺口溜”到底是什么呢?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顺口溜”是指“民间流行的一种口头韵文,句子长短不齐,纯用口语,念起来很顺口”。 所以,既然……
99 “水仙不开花——装蒜”,这类有趣的句子叫歇后语,歇后语有什么特点? “水仙不开花——装蒜”“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这些句子短小风趣,你知道它们叫做“歇后语”吗? 其实,歇后语由来已久。“歇后”的名称最早出现在唐代,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现象,却远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如《战国策》里……
100 汉字里有很多品字结构的字,你知道有哪些吗? 汉字中的“品”字结构酷似“金三角”,字形很有特色。有许多汉字都有这一字型结构,我们可以分几类: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它们都能组成品字结构的字。鑫(xīn),指财富兴盛,多用于商店牌号或人名。“金”本来就是财富,三个“金”字垒成金字塔形状,当……
101 苏州人说的话被称为“吴侬软语”,这是什么意思呢? 人们都说苏州女子纤柔秀美,说话也格外动听,苏州人说的话被称为“吴侬软语”,这是什么意思呢? “吴侬”,简单来说就是“吴人”,意思是使用吴方言的人。吴方言是一种很古老的方言,保留了较多古汉语因素,主要通行于中国江苏南部、上海、浙江大部分地区、安……
102 春节我们会在门上贴对联,写对联有什么讲究吗? 对联,雅称楹联或楹贴,俗称对子。一般认为对联是由桃符演变而成。我国古代过年时在门两边要悬挂桃符,所谓桃符,是画着降鬼大神“神荼”“郁垒”像的一寸多宽、七八寸长的桃木板。后来桃符简化,只写上“神荼”“郁垒”名字或画上符,或写上吉利的话。这个习俗延续……
103 为什么英语由一个个字母组成,而汉字是方块字呢?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体系,它通过视觉所能感知的形式来记录语言,从而把语言信息送到远方,传给后人。这是一切文字共有的特质。世界上的文字种类很多,有的文字学家根据它们表达方式的不同,将世界上的文字分为两大类: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 英语是一种表音文字……
104 为什么将乱写乱画称为“涂鸦”,而不是“涂鸡”“涂鹅”呢? 乌鸦犯了什么错?为什么乱写乱画会被称为“涂鸦”,而不是“涂鸡”“涂鹅”呢? 原来,“涂鸦”这个词是有来历的。唐代有个诗人叫卢仝(tóng),他有个顽皮的儿子叫添丁。添丁喜欢乱涂乱写,常常把卢仝的书册弄得又脏又乱。卢仝对这个孩子真是又爱……
105 有些词语,轻读和重读代表了不同的意思,你能举出多少例子? 我们知道,同一个字的不同读音是能够区分意义的。 而同样的读音,在轻读和重读不同,意思也迥然不同,这种例子非常多,我们举几个常见的: 老子(lǎo zǐ):人名,即李耳,字聃,道家学派创始人,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具有……
106 我们为什么把经久不衰的著作尊称为经典呢? 经典就是大浪淘沙沉淀下来的东西,在古今中外的各个知识领域,那些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就是经典。尤其是那些重大原创、奠基性的著作,更被单称为“经”,如“四书五经”中的“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这几部儒家学派的著作。 “典”是个会意……
107 为什么把富家子弟称为“纨绔子弟”呢? 古代服饰,上衣下裳。 这要从古代人们的服饰说起。古时候,“上衣下裳(cháng)”是最早最普遍的一种穿着形式。穿在上身的衣服统称为“衣”,下身的叫做“裳”。裳是什么样的呢?它很像我们现在穿的裙子,一开始是用几块布拼合而成,围在下身,腰上系一条带子固定,两……
108 “髦”字看起来像不像一大把头发?“时髦”一词和头发有关吗? 很多汉字可以从字形或者偏旁猜出字义来,“髦”字也不例外。字形看起来好像迎风招展的头发,从造字方法来讲,“髦”属于会意字,从髟(biāo),从毛。“髟”是长发下垂的样子,本义是毛发中的长毫,“髦”也是同样的意思。 “髦”也指某些哺乳动……
109 “足下”是说脚的下面吗? 在看古装影视剧的时候,你一定经常听到“足下”这个词,“足下”是脚下的意思吗? 山西介休绵山的介子推母子雕塑,传说母子二人在此烧死。 关于这个词的来历,有一段忧伤的故事。据史书记载,春秋时期,晋国的公子重耳在流亡期间,曾得到过介子推的舍命相助。后来,重耳重返晋国登上大……
110 相声是一种民间说唱曲艺,是什么相什么声呢? 相声是一种传统艺术形式。它历史悠久,流传广泛,为人们所喜闻乐见。 群口相声,由侯宝林、刘宝瑞、马季三位相声大师表演。 相声,由宋代的“像生”演变而来的,原指摹拟别人的言行,到了晚清,相声逐渐形成了现代的特色和风格。相声最初起源于北京,后来风行全国各……
111 打油诗是去打酱油时做的诗吗? 《一统楼打油诗钞》 在我们的印象中,诗歌用词讲究,格调高雅,充满了高贵冷艳的气质。但是有一种诗,却幽默诙谐,用词俚俗,好像是随便吟出来的,但又充满了趣味,这就是打油诗。 其实,打油诗的由来与打酱油没有关系,它的名称与第一位打油诗人有关,这位诗人就叫张打油。张打油……
112 绕口令绕口难说,为什么偏受人们喜欢呢? 绕口令的最大特点是“拗口”,是出了名的绕口难说,各种声母、韵母或声调极易混同的字组成反复、重叠、绕口、拗口的句子,又要求一口气急速念出,一般人还真是做不到呢!可奇怪的是,这么难的“绕口令”竟然还是深受民间欢迎的语言游戏,人们不仅爱说,也爱看别人表演。这……
113 灯谜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元宵节人们要猜灯谜呢? 元宵节那天,人们除了团聚,吃元宵,还要赏灯,猜灯谜取乐。那些悬挂在彩灯上的灯谜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元宵节人们要猜灯谜呢? 灯谜是谜语的一种,只不过是写在彩灯上的,因此而得名。灯谜又叫灯虎,所以猜灯谜也叫“猜灯虎”。谜语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一种……
扫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