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把黎明的天空吹得干爽, 吹得风筝一动也不动。 不是不动,是在高高的天上, 不停地飘扬。 《往来以礼》收录了戴燕近十年来所写的有关中国和日本的随笔、书评和游记。书中大部分文字与日本的中国学有关,偶尔也涉及别国汉学;还有一部分谈论中国的书,有关乎文学史的,也有零星的学术断想。最有一篇《枇杷树》则详细记录了作者丈夫葛兆光先生入院治疗眼疾的点点滴滴,读来情真意切。
自序 风把黎明的天空吹得干爽, 吹得风筝一动也不动。 不是不动,是在高高的天上, 不停地飘扬。 是在不停地飘扬, 这一边牵着它细细的线头。 逆风,顺风, 一点一点地保持平衡。 啊,记忆中的湮没的沼泽, 消失的城市,颓丧的人群, 还有干爽的天空…… 风吹着风筝一动不动, 不是不动,是在高高的天上, 听不见它…… 京都寻书记 看过近代前辈往日本访书的故事,也看过他们访回的珍贵书籍,记得住的是泡在艰苦和辛酸里的一丝欣慰,却怎么也想不出踱进书铺的杨守敬、董康们穿的是袍褂还是洋装,是拖了一根长长的惹人眼的发辫,还是剪了“革命党”的短头?我试着揣摩他们在国破家亡之际,欲从邻国找回旧日光荣梦想,借一脉文化重振山河的心境,却好像很难…… 对中国文化的乡愁 一 1937年冬,也就是卢沟桥事件发生不久,吉川幸次郎在北京见到了周作人。 那时的周作人,已经发表了不少关于日本文化的研究,在中国,算得上为数不多的“知日派”,然而,面对日本这样一个在他看来是“明净直”的民族,它对待中国,为什么只有“黑暗污秽歪曲”,只有离奇的“恶意”,比照历年来的考察,周作人觉得还…… 点滴书外事 读完吉川幸次郎的这本《中国诗史》(章培恒等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首先想到的,却是些书外的事情。 1967年,吉川幸次郎即将从京都大学退休,就要去过他的“学院外的儒者生活”,他要求早年的弟子高桥和巳回母校,而此时的高桥和巳已经是名满日本的新锐小说家了。高桥和巳的小说常常写到那些在理想与现实的…… 遇见高桥和巳——文学、学术与现实、历史的叠影 遇见高桥和巳 ——文学、学术与现实、历史的叠影 引子 初见“高桥和巳”这个名字,是1990年代初,那时,距离他去世已有二十多年。在京都大学文学部与吉田山遥遥相望的一间办公室,摆满了典籍文献的环室书架上,竖立着一套东京河出书房新社出版的十册本《高桥和巳作品集》(1970年5月初版)。那还是在已经被拆掉…… “一向倾心周作人” 一 松枝茂夫(1905—1995)编译的《周作人文艺随笔抄》(1940),从1923年的《镜花缘》到1936年的《希腊人的好学》,总共收入周作人历年的随笔二十七篇。篇末所附《周作人先生》,是他为这本译著撰写的“解说”。作于1939年7月的这篇文字,倘若放在目前中文的世界里,大约很是普通,不见得有多少…… 我观“异域之眼” 兴膳宏,对于中国从事古典研究尤其是古典文学研究的人来说,这个名字并不陌生,此前他已有两部中文本的著作在国内出版,分别是彭恩华编译的《兴膳宏〈文心雕龙〉论文集》(齐鲁书社,1984年)和《六朝文学论稿》(岳麓书社,1986年)。1965年亦即“文革”前夕,他就来过中国,1972年中日邦交恢复后,他来中…… 千年万里两薪传——评“北京大学20世纪国际中国学研究文库”三种 千年万里两薪传 ——评“北京大学20世纪国际中国学研究文库”三种 内藤湖南、津田左右吉、吉川幸次郎是日本近代以来中国学界的重量级人物,其中内藤湖南、吉川幸次郎在中国的文史学研究界,都已经相当的为人熟悉,他们的论著,也有不少被翻译出版。津田左右吉名字的出现频率或许不像他们那么高,可在从事宗教史、思想史…… 往来以礼 一 1927年10月,新月书店出版了陆侃如翻译的高本汉(旧译“珂罗倔伦”)著《左传真伪考》(胡适曾译作《论〈左传〉之可信及其性质》)。这部以比较文法的方法来证明《左传》非鲁人所写的著作最初在瑞典发表,不过是一年半以前的事情,高本汉此前曾在瑞典哥德堡大学开设过《春秋》、《左传》的研习课程。 那个时代的…… 可感的物质与想象的文化 《明报》上登着东京一家高级饭店的广告,广告说这是一些香港明星最爱租住的地方,因为饭店的服务绝对一流,很对得起四千块钱一晚的收费。比如客房里装有传真机并不稀罕,但传真机旁摆着一排外语词典肯定少有吧,这可以免去入住客人张口求人的多少麻烦和尴尬。再比如客房里备有咖啡及咖啡具供客人随时煮一杯咖啡的办法,已为…… 早期东洋的《中国文学史》 《中华读书报》2001年9月19日刊载了一篇郭廷礼的题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东西洋〈中国文学史〉的撰写》的文章,文章中讲到了有过中文译本并且曾在中国影响较大的两部日本人写作的中国文学史书,即古城贞吉的《中国文学史》与笹川种郎的《中国文学史》(按:二书中的“中国”,原均作“支那”),我因为还从来没有…… 闲话日语教科书 二十年前(本文写于1999年),我在大学里开始学习日语,那时,“文革”的硝烟刚刚散去,学校匆忙迎进我们这批老少不齐的学生,却一下子陷入了拿不出那么多正规教材的窘境。我们的日语课便是在这种情况下坚持了一年半的。除了老师每堂课带来他临时油印的一篇或半篇课文,我们平时用得最多的,是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日语…… 《背影》的消失和“革命”的预兆 1951年,距离那场史无前例的“革命”尚有十余年,可是“革命”的预兆已经显现。 这一年,江西省奉新县的一位中学教师,在他使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初中第四册语文课本中,“发现了一篇很不好教的课文”,这篇不好教的课文,就是朱自清写于1920年代的散文《背影》。《背影》十几年前就被选进国文课本,算是久经考验…… 文学史:一个时代的记忆 也就是最近二三十年吧,时常听人断言:如今不是个体而是集体书写历史的时代,不是通才而是专家大行其道的时代。文学史这一领域的流行做法,也和其他学科一样,多是聚合起各时代各专题的学者专家,请他们分头著述发挥其所长,然后汇集成一大通史、一大项目。这样一种操作办法,据说既可体现民主社会人人平等的原则,又赶得上…… 回到文学 小说家王安忆在复旦大学开了一学期课,讲“小说到底是什么”。这一学期课的讲稿现在变成一册书,书名取作《心灵世界》。前年(1996),我在《上海文学》等杂志上偶然读到这本书的部分章节,那时候它们便引起我的注意,我有些好奇,作为一个小说家,她怎样在课堂上讲小说? 之所以有这个兴趣,是因为长久以来,从事文学…… 今夜客不再来 一 那一晚,点了满桌子的菜,杯盘交错,箸起箸落,透着一股久已不见的豪气,在台北初冬略有点清寒的夜色里,更带了些让人浑然不觉身是客的暖意。返回北京,读到三联继《肚大能容》后为逯耀东先生新出版的《寒夜客来》,竟又仿佛重新回到台北那间饭店大大的圆台边上,香烟缭绕之中,依稀是逯先生的面容。 逯先生的爱吃,早…… 成一家之言 司马迁下值回家,出得宫门,沿着笔直的御道缓缓走到他的车乘停歇处,伫足翘首回望。十二月的朔风,自宫外枯树丛立的丘陵呼啸而来,卷动了灰白天空里低沉的乌云,沿着层层的宫阙流泻下来,回旋在黑色叠叠的宫瓦间,不停地翻腾滚动着,使得静穆的建章宫显得更神秘莫测了。 这是逯耀东(1932—2006)为他《抑郁与超越…… 抒情美典的创造 高友工这个名字听来并不陌生,1989年上海古籍出版有他与梅祖麟合作的《唐诗的魅力》,主要以西方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理论工具来解析唐诗的办法,令许多熟悉唐诗的读者,如见出土文物般地重新发现了唐诗不同寻常的魅力,也令当时的一大批青年学人倾倒、着迷——如今这批学人大多步入中老年,他们后来有机会接触到各式各样的…… 谁肯把一生托付给小说(外四则) 谁肯把一生托付给小说 梁启超先生早年自信于小说的影响力,理由之一是“凡读小说者,必常若自化其身焉,入于书中,而若其书之主人翁”。验之吴宓,当谓确然。吴宓一生为情欲困扰,不但有时自比贾宝玉一类人物,还曾立志作一部《新旧姻缘》的小说。像生于晚清的许多知识分子一样,他相信小说是社会良药、人生指南,更把小说…… 枇杷树 上海汾阳路83号五官科医院8号楼前有一个小小的花园,地方只有巴掌大,可是还有个红亭子,立在浓浓的绿荫当中。老葛第二次入院后的一天,我到三楼朝北的厨房打开水,无意间看了一下窗外,这才发现亭子旁边有一棵枝繁叶茂的枇杷树,树上已经果实累累,不过都是青绿色的。这次我们在医院里一共住了二十六天,老葛入院时穿的……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