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对中国历史上古都与城市变革的系统性学术研究成果,本书分为三编,上编“考古与传说时代”考察了早期城市的起源,探寻夏商周时代的都城历史;中编“古都”介绍、描述了古都的确立与迁移、首都与陪都、都市形态的演变和都城社会的发展;下编“城市”分析了古代中国的城市与经济、城市与交通以及城市与中外交流。
引言 按照中国传统,中华文明史起自三皇五帝时期,号称“中华文明五千年”。我们或可认为三皇五帝不过是中华共同体形成之初“王天下”的代表人物。但在传说中,神农曾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带甲百万,而亡粟,弗能守也”的事件发生。另一位传说中的人物黄帝,据说也曾“为五城十二楼”。大禹的父亲鲧更有“鲧做城郭”之说流传…… 上编 考古与传说时代 第一章 城·市 ——早期城市的起源 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也就是说,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出现城市。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看法。 一些治城市史者又在经济因素之外增加了技术和文化因素。如美国著名的城市理论学家刘易斯·芒福德认为城市“由村庄演化而来,村庄连同周围的田园,构成了新型聚落…… 中编 古都 第三章 京·师 ——国都的确立与转移 一个王朝建立之后,第一个要考虑的问题便是确定政治中心,也就是确定首都应该布局在疆域的什么位置。从宏观层面,首都当然要位于国家的核心地区,有利于控制整个疆域、维护国家安全。但具体到微观层面,选择首都需要考虑哪些因素呢?…… 下编 城市 第七章 市·镇 ——城市与经济 中唐以后,尤其是五代以来,随着国土开发程度的不断加深,地方经济的勃兴,原本以防御为目的的军镇普遍向地方经济中心的市镇转变,以及大城市外围的草市大量出现,这可以说是明清时期我国城镇或市镇繁荣的前兆。 从西周开始,我国就有了明确的城乡划分。众所周知,西周王朝的建立,实际上……
精彩评论